前不久,厦门市集美区“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”发布,其中,教育再次被“划重点”。报告显示,2025年,集美区将新建、改扩建中小学项目4个,新增建设学位6690个。今年,集美区在教育赋能文教新城建设的道路上,又将迈出坚实的步伐。
集美区是陈嘉庚先生的故乡。从1913年起,他开始在家乡创办学校,历经发展,形成了闻名中外的集美学村。学村内的集美大学、集美中学、集美小学、集美幼儿园等学校,均由陈嘉庚创办。经历百年沧桑,如今在集美区行政区域内,形成了大学、中小学、学前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。
近年来,集美区加大教育投入,把教育作为改善民生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,全面夯实文教区底蕴,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,让教育为“百年学村”插上腾飞的翅膀。
教育和青春是新城的标识
近日,厦门市统计局发布2024年人口统计数据。集美区常住人口为110.1万,是全市人口第一大区,其中,14周岁至35周岁人群占常住总人口的比重达46%。集美还聚集了16所高校及科研院所,有16万名在校师生。
集美,何以成为厦门市人口大区?除了便捷的区位优势、宜居宜业的环境、高质量的产业发展等因素外,还有一点,那就是教育的吸引力。
为了让青年家庭无后顾之忧,集美区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托育服务模式,全区现有托育机构82家,总托位4300多个,其中普惠托位数占比达74.13%。
集美区根据人口结构特征,集美区还提出了建设“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”的定位,构建有利于青年创新创业、就业生活、学习教育、健康成长的友好“生态系统”。
集美区建成各类青年人才公寓14处,青年人才创业可享受配套扶持资金和完备的金融服务链支持……在集美,教育已经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。现在,人工智能、新能源、生物制造等新质生产力,在集美都有落地。集美区与集美大学在软件信息人才培养、智能制造研究、智慧城市建设、师范教育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;与厦门理工学院共建集美政产学研基地、青年创业友好基地……这些措施,成为集美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,也成为学校与当地政府合作共赢的“范本”。
嘉庚精神是新城永久的名片
110多年前,陈嘉庚先生在家乡创办了集美小学,由此开启了集美学校的历史长卷。之后的十年间,他又先后创办了女子小学、中学、师范、商科教育等学校,这些举措让集美成为文教重镇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经过增建与修建,集美学村的南薰楼、黎明楼、道南楼等成为“嘉庚建筑”的代表,这些成为学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陈嘉庚先生的一生蕴育了嘉庚精神。嘉庚精神的内涵集中反映在爱国主义精神,还体现在重义轻利、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;诚实守信、嫉恶好善的重德精神;刚健果毅、坚韧不拔的自强精神;艰苦朴素、勤勉节俭的清廉精神;与时俱进、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等五个方面。
从学村到文教区,再到文教新城,嘉庚精神始终是集美区的名片。
在集美区的校园里,嘉庚元素形成了独具学村特色的教育场景:走进集美幼儿园,墙壁上装饰有“陈嘉庚爷爷的故事”“图说嘉庚精神”绘图;乐安小学深入挖掘陈嘉庚优秀的家风家训,设立《家的传承》主题浮雕……
集美区还把“嘉庚精神”融入幼、小、中以及大学教育全过程。 集美区将“嘉庚精神”融入校园文化建设,遴选27所中小学为区级陈嘉庚教育思想实践基地学校,编印《有一种精神叫诚毅》《有一个伟人叫嘉庚》读本,定期开展“嘉庚童玩节”“庚·读者”等嘉庚精神宣传月活动,举办“诚毅小记者 重走嘉庚路”活动。
教育投入为新城发展注入动力
在集美区“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”上,提出将加快集美科艺实验学校开工和厦门五中集美校区等建设进度。这是集美区加大教育投入的又一举措。
在2024年,集美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28.87亿元,同比增长2.01%,其中义务教育阶段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20.43亿元,同比增长4.61%,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的70.77%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新投用义务教育学校校区13个;截至2024年年底,建成义务教育项目11个,合计新增建设学位约1.9万个,投入总概算约17.8亿元。2025年持续推进在建项目建设,合计新增建设学位约1.1万个。
集美区持续推进名校跨岛发展,与厦门一中、厦门实验小学、厦门五缘实验学校等校合作办学,引入厦门外国语学校、厦门二中、厦门五中等岛内名校在集美区开办实质性校区。集美区还与南京师范大学、华侨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,提升教育水平。
厦门市集美区杏东小学学生在课间指挥小机器人跳舞,“家庭实验角”为孩子们开辟了一条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科学探索的道路……杏东小学是福建省首批科学教育特色校,学校打造“无围墙的科学课堂”,学生们年均参与超3项科技活动。杏东小学是集美区“一校一科技特色”的典型代表。
在集美,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科学教育项目,如滨水学校聚焦“中小衔接”的现实问题,开发“中小衔接”科学精品课程,而乐海小学则以海洋科技教育为特色,成为“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”“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”。
现在,集美区各校积极开展航空航天、海洋文化、机器人、人工智能、STEAM等系列科技实践活动,建设科技类社团和科学特色实践基地,做到“一校一科技特色”。
科学教育是集美区实施素质教育结出的硕果。在集美区,丰富多彩的课程正让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。各校挖掘特色资源,开设闽南中草药、闽南传统建筑、闽南服饰等校本课程,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。
近年来,集美区学生参加国家、省、市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,综合评价均名列前茅。现在,集美区被确认为“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县”,两所学校被确认为“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校”。
人工智能是今年的热门词。在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,体育运动也用上了人工智能,十几个学生在操场跳绳,每个学生跳绳的次数,能同时被识别,并显示在大屏幕上。学校的移动端应用平台,可实现数据视频实时查看,联合竞赛等功能,覆盖的项目包括跳绳、立定跳远、开合跳、跑步等项目。推进智慧体育进校园,帮助学校解决了体育教学“难量化、难记录、难监督、难分析”的问题,提高了教学效率。(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熊杰 通讯员 董炳娟)
工信部备案号:京ICP备05071141号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
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jyb.cn All Rights Reserved.